天津的奥匈帝国租界设立于1902年期指配资,随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,这片土地在奥匈帝国解体后被收回。虽然这17年的时间并不算漫长,但在这段时期,奥租界内大部分建筑主要是里巷,只有少量的小洋楼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原奥租界的建筑逐渐被不断涌现的私搭乱建民居所淹没,昔日的风貌几乎难以寻觅。
直至2003年,河北区开始对海河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与拆迁。当建国道沿线的房屋被拆除殆尽之后,一座红顶的小洋楼才得以显现,它就是后来经过确认的奥匈帝国俱乐部旧址,而奥匈帝国领事馆的遗址也在此过程中被揭露了出来。
现在,这栋建筑矗立在瑞海名苑小区的南门,与东天仙戏园的旧址隔建国道相望。这是一座带有地下室的两层砖木结构建筑,屋顶覆盖着高耸的红瓦,阁楼部分露出宽大的老虎窗,展现出浓厚的奥式建筑风格。如果翻阅旧照片,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栋建筑曾经拥有木质外回廊,给整个外观增添了不少韵味。
展开剩余51%奥匈帝国俱乐部旧址在2005年完成了修缮工程。在修复过程中,一些原有构件被拆除,部分结构并未完全复原,比如西侧的塔楼现如今依旧缺席。如今,这栋建筑的外墙呈现清水砖质感,每一个窗户都有着规整的窗套,并且屋檐向外延伸,大坡顶设计使整栋建筑显得端庄大方,极具美感。
在历史的那个时期,这里是奥匈帝国领事馆工作人员的住所与休闲娱乐场所。随着奥租界的收回,这座建筑则被大北饭店接手经营(该饭店设在日租界),许多京剧名家如梅兰芳在来津演出时也曾选择在这里下榻。解放后,这里被改造成了旅馆,历经岁月变迁,后来又转变成了仓库,随后变为筒子楼。直到2003年,这座历史建筑才终于被重新发现并进行修复。(津302, 2022.10.14)
发布于:天津市